歡迎來到 安智生醫官網

服務時間 :
免付費服務專線 : 0800-271-271

News

全球首創華人基因檢測 乳癌復發風險 可預測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報導╱張雅淳 攝影╱高凱新

飲食西化與早期篩檢率提高,台灣乳癌發生率年年攀升,較10年前增加6成,漲幅居十大癌症之冠,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放射科主任醫師鄭鴻鈞昨(13)日表示,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是否需進行化療、放療來降低復發轉移風險,過去傳統大多依腫瘤位置、乳癌型別等判斷,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可能被迫過度治療,目前國內新上市的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工具,是全球唯一用華人基因數據發展的檢測,準確率達9成以上,若預測復發轉移風險低,就不必承受化療、放療,檢測需自費15萬元。


鄭鴻鈞醫師表示,隨著政府推動癌症篩檢政策,乳癌早期患者明顯增加許多,以0期患者為例,過去大約只佔全部患者的7~8%,現在已增加至15%,足足多出1倍,這些早期患者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手術後,常常為了預防復發、轉移而進行化療、放療。以最早的0期患者來說,如果選擇保留乳房、進行局部切除,根據過去的風險評估,仍有30~40%機率會復發,所以按照常規,術後需要進行放療,以求復發機率能降至10%以下。以放療來說,療程大約會持續進行3~6周左右,除了會有皮膚曬傷的副作用之外,長期來看,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放療本身是否會致癌也存有許多疑慮。 


7成患者 過度治療

除了放療之外,乳癌1~2期患者有很大的機率需要再加上化療,除了治療期間可能會嚴重嘔吐、掉髮、骨髓受損等等,之後所帶來的慢性副作用包括腦部認知受損、增加心臟毒性、增加血癌機率等,雖然比例不高,但還是存在一定風險。鄭鴻鈞醫師表示,乳癌第1期患者存活率達95%以上、第2期也有90%以上,這麼高的存活率卻還要面臨化療、放療,根據數據統計來看,大約有7成患者其實不需要這些治療,所以他便開始思考是否可透過一些篩檢的方式,更精準地挑出真正有風險需要治療的患者,於是便投入乳癌復發風險檢測的研究。歷經10多年的研究,全球唯一使用華人基因數據發展的乳癌復發風險檢測終於在最近上市,相較於過去使用歐美基因數據的檢測,更適合國內乳癌患者。 


準確度 可達9成以上

鄭鴻鈞醫師表示,這個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可適用於乳癌1~2期所有亞型的病人,確診後只要在手術時以組織切片進行檢測,大約1周之後便可預測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2種風險,經過1300多位患者長期追蹤10多年之後,證實檢測準確度可達9成以上。
如果判斷復發、轉移機率屬於低風險,在醫師判斷之下便不必進行化療、放療,若是屬於高風險就需盡快接受後續治療,病人不必再陷入糾結矛盾之中,不會有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的問題。但目前這項檢測仍屬於自費,大約需要15萬元,不過可避免無謂的痛苦與後續治療費用,患者可自行評估是否需要。